自1月7日以来,我国中东部17个省区持续出现能见度较低的雾霾天气,北京西直门北交通污染监测点PM2.5实时监测浓度最高达993ug/m3。如此高的空气污染,给人们的工作、生活、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。针对此事件,从业内专家处了解到,当前PM2.5监测仅限于污染物的浓度,而不能实时监测PM2.5污染物的化学组成。在相同的污染浓度下,不同的化学组成对人的危害有巨大差距。
PM2.5污染物的形成机制极为复杂
目前国际上PM2.5监测的主流方法有重量法、β射线法、震荡天平法。重量法是一种人工监测方法,工序繁琐且耗时。目前大量使用的是基于β射线法和震荡天平法的自动监测仪器,但是无论手动还是自动,监测指标均为浓度(单位:μg/m3)。
PM2.5污染物的形成机制极为复杂,目前开展的大范围的监测中,浓度已成为法定监测项目,然而这还远远不够,PM2.5的监测要关注的不仅仅是浓度,还有三方面的信息更为重要,那就是PM2.5由什么化学成分组成、来源于哪里、各种来源对PM2.5的贡献有多大。有了这些信息,才能真正的了解PM2.5的污染情况,并提出有目的性、有效的治理方案。
PM2.5的化学成分不同,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有所不同。比如,黑炭颗粒的粒径非常小,在PM2.5中的比重很少,但其具有很强的吸光能力。有研究表明,污染源排放的黑炭颗粒在大气中与硫酸盐发生混合时,还能够进一步增强该颗粒其对太阳光的吸收能力,这个特性与大气能见度降低以及区域灰霾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关系。可见,黑炭在PM2.5中的比重很小,却会对能见度及灰霾有很大的贡献。
排放源不同,排放源的贡献不同,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。举例,相同的两个PM2.5的浓度数据,均为30μg/m3(年平均值),但其中一个主要是道路扬尘颗粒物对PM2.5的贡献,而另一个主要是含重金属铅(Pb)的颗粒物。前者对人体的健康影响远小于后者,而后者即使PM2.5浓度没有超标,但仍然会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。
这一问题的提出对监测仪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比如,对环境的监测可以实时在线,而不要现场采样,再到实验室分析,这样可以避免样品在前处理、仪器分析时带来的损失及信息滞后等问题。
在实时获取污染颗粒物粒径分布时,同时获取这些颗粒物上的化学成分(混合状态)。有了这样的技术,我们才能判断污染物的来源及污染程度,从而为污染源治理,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,让大气环境尽快得到改善。
资讯分享:常州市成丰流量仪表有限公司